遊方僧:杯度

[主題研究] 一杯當乘船:杯度的神行與浮遊

作者|李嘉浩
2022/07/11
  歷代僧眾不乏神異之人,他們弘法辦事、救濟度化時除了理性的講經說法之外,有時為求善巧方便,加上要適應當時的中土社會文化,還會在民眾面前施展神跡。這些神跡五花八門,諸如消災、治病、預言、不死、變化等等,每每能夠「抑夸強,催侮慢,挫凶銳,解塵紛」。當中便有僧人能藉著法術、咒語來突破空間限制,來去自如,無遠弗屆。
 
  劉宋時期的杯度和尚(活躍於公元5世紀初)正是這樣一位聲名遠揚的神異僧,其事跡主要見於南梁慧皎所著《高僧傳》。杯度姓名不詳,而人稱「杯度」的原因,在於他懂得涉水之術,能搭乘木杯來渡水。他最先在冀州、京都兩地現身,期間要渡河移動時,碰上沒有班次或船夫拒載的情況,就把木杯扔下水中,然後腳踏木杯前行,不靠風力也不需槳櫓,轉眼間就到達對岸了。之後杯度輾轉在廣陵、兗州、彭城、南州處接受人家的供養,期間行蹤飄忽,常常施行神跡之後便不見蹤影,沒過多久又突然出現。
 
  除了涉水之術以外,相傳杯度還能使出分身法術。他在彭城受一位名為黃欣的居士供養,黃欣家中十分貧窮。半年後,杯度忽然堅持要求黃欣在家中翻出三十六個蘆圌,陳列在庭中。之後黃欣再次查看時,發現這些破舊蘆圌都變得煥然一新,而且當中都裝滿錢幣,足足有一百多萬。有內行者便認為這是杯度託分身到各地接受錢財施捨後,又將所得施捨給黃欣。又有一次在他南州受陳家供養時,陳家主人聽聞建康都城又有一位杯度,好奇之下來回兩地查看,發現建康的杯度形貌舉動與南州的絲毫不差,甚至放在膝上的物品都一模一樣。
 
  更讓人感到神異的是杯度的起死回生之術。杯度在廣陵受李家供養時,某次出行不歸後被發現身死外地,頭前腳後都長出鮮香的蓮花。人們將其埋葬,數日後又有從北方來的人聲稱看見杯度,好奇的人們開棺後發現只遺下他的鞋子。後來至宋文帝元嘉三年(423)九月間,杯度向東邊前行,到赤山滸時因痢疾而死,徒弟齊諧設齋供僧、迎葬遺體。時隔一年後,杯度竟又再次出現在民眾面前,以藥物和咒語救治病人。元嘉五年(425)三月初八日,杯度又出現在齊諧的家中,勉勵信眾勤修福慧以避災禍。
 
  據《高僧傳》結尾所載,杯度自稱將前往「交廣之間」,不再回來,自此他便絕跡人間,但直到梁朝仍有人表示有再看到他,只是慧皎認為其無確據,故不再記述。後亦有傳說謂杯度的足跡最後抵達了香港屯門。宋朝蔣之奇記刻於石的〈杯度山記略〉便引《廣州圖經》曰:「杯渡山在屯門界,三百八十里。舊傳有杯渡師來此。」又引南漢大寶十二年(公元969年)〈漢封瑞應山勒碑〉曰:「漢乾和十一年,歲次甲寅,開翊衞指揮同知、屯門鎮檢點、防遏右靖海都巡陳巡,命工鐫杯渡禪師像供養。」可見在唐宋之間已有為杯度刻石、塑像紀念之舉,且將其與屯門杯渡山(今香港屯門青山)相聯繫。此後明清不少方志如《東莞舊志》、《新安縣志》亦有提及杯度駐錫於香港屯門之事。如今香港屯門青山一帶有眾多與杯度相關的文物古蹟,如民初陳春亭興建的青山寺,寺中便有杯渡巖一處,巖前有俗稱「不二法門」的牌坊,牌坊正面刻有壬戌(1922)重陽日清朝翰林吳道鎔所書「杯渡遺蹟」四個大字;巖內設有粗石雕刻的杯渡禪師像及其小龕。身處這佛國洞天之中,杯度的身影似乎從未曾遠去。
 
  歷代神異僧如杯度平生皆藉著神力異能來顯跡於各地,憑著涉水術、分身術和復生術等,從地理到生死、平行空間皆來去自如,實在高深莫測。漢魏六朝時期神仙方術、巫祝鬼靈本就大行其道,高僧即使如杯度般「不修細行」,行為乖僻、不修邊幅,也都被視為反常合道的權變之舉,只要「神力卓越」,對時代與百姓有所貢獻,也可累積到如此高的名氣。六朝以來,杯度之名亦常出現於文人作品之中,例如南梁的庾信有「飛錫遙來,渡杯遠至」,唐朝的李白有「門深盃渡松」,杜甫有「杯渡不驚鷗」。另外明朝洪應明《仙佛奇蹤》,以及明朝成化時期彩繪刻本《釋氏源流應化事跡》,分別附上杯度的畫像以及木杯渡水的場景作為插圖,讓杯度的形象更加活靈活現地映入讀者的視野當中。事實上,高僧的神術異能是歷代僧傳中的重要題材,也是建構其神聖形象的重要指標。他們的神變示現經過文獻、藝術的媒介傳播,成為一種宗教真實,進入了佛門與大眾的集體記憶中。
 
參考資料:
(梁)釋慧皎撰,湯用彤校注:《高僧傳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92年。
(明)洪應明:《仙佛奇蹤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16年。
丁敏:〈從漢譯佛典僧人「神通」到《高僧傳》僧人「神異」:佛教中土化過程的考察面向〉,《政大中文學報》,2010年12月第14期,頁85–122。
王賡武主編:《香港史新編》(增訂版),香港:三聯書店,2017年。
李豐楙:〈慧皎《高僧傳》及其神異性格〉,收入氏著:《誤入與謫降: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》,臺北:臺灣學生書局,1996年,頁315–336。
黃自鴻:〈宗教人物傳記的寫作策略:《高僧傳》的神聖修辭學〉,《人文中國學報》,2017年6月第24期,頁1–19。
蒲慕州:〈神仙與高僧——魏晉南北朝宗教心態試探〉,《漢學研究》,1990年12月第2期,頁149–176。
劉志鵬、劉蜀永編:《香港地區史研究之四:屯門》,香港:三聯書店,2012年。
饒宗頤:〈港、九前代考古雜錄〉,《新亞研究集刊》,1983年第4期,頁165–184。